笔记软件 Obsidian 好在哪里?我的使用心得分享

工具
11 min read
poster

笔记软件

其实,前面费老鼻子劲儿介绍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,就是为了引出今天的话题:笔记软件 Obsidian。

笔记软件并不新鲜,世面上有大量笔记类产品,我用过的有印象笔记(Evernote)、有道云笔记,但这些工具或多或少有一些让人无法忍受的机制,比如:

  • Evernote 使用 markdown 格式需要额外搭配另外一个工具「马克飞象」;
  • 非会员功能受限,甚至无法上传图片;
  • 数据存储在云端,一切尽不在掌握;
  • 个人笔记也要内容审查,国情在此,躲不开的;
  • ...
  • 给用户投放广告,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?

我放弃了,直到阅读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,书中提到了 Obsidian。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查了版本管理工具,我的第一篇笔记提创建于 2021 年 10 月 26 日,粗略算来,使用 Obsidian 差不多十个多月,这段时间体验下来,我的感受就是:没错,就它了!

笔记软件的设计思路大体分为两种,一种是分类,另一种是连接。传统的笔记软件,比如印象笔记、有道云笔记属于前者,笔记的组织方式是个树形结构。而在这两年里,涌现出许多带有双向链功能的笔记软件,比如 Roam ResearchLogseqObsidian 属于后者,笔记会发展成网状结构。

网状的知识结构,更符合实际。现实里,你无法像收纳袜子到抽屉一样,为某个知识在大脑中也找个对应的格子塞进去,因为大脑中的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分类,更多情况下是互相联系的。网状笔记的优势在于能建立起一个直观的知识图谱,你可以将它当做大脑的延伸,用来辅助思考。

obsidian教程

但并不是每一位用户都能驾驭网状笔记工具,什么原因呢?

人们对于分类驾轻就熟,但对于建立连接却力不从心。毕竟从幼儿园、学前班开始,老师就在教小朋友分类,而分辨事物之间的联系、洞察其内在逻辑却是一种高级技能,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。使用 Obsidian 这类网状笔记工具,非常容易陷入这个怪圈,依然有人带着分类思维使用 Obsidian,那样的话 Obsidian 只会沦为普通的文本编辑器,不会发挥任何功效。

工具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,相反只有思维转变了,工具才用得顺手,转变思维会让你更好地驾驭 Obsidian。Obsidian 官方帮助文档 是这么说的:Links are first-class citizens(链接是一等公民),所以请建立连接,而不是分类

思维先行,而不是工具先行,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介绍 Obsidian 之前,先介绍了 卡片盒笔记法。打个比方,卡片盒笔记法好比饺子,Obsidian 好比醋,卡片盒笔记法搭配 Obsidian 如同饺子配醋。

obsidian教程

Obsidian 好在哪里?

我在写这篇文章时,Obsidian 的版本号为 0.15.9,还处于公测阶段(Public Beta),没有正式发布,但丝毫不影响它在知识管理的圈子俘获了一大批忠实用户,在笔记类工具的红海市场里,Beta 阶段就能脱颖而出,着实不简单。

Obsidian 官网 的 Slogan 写得很有吸引力:A second brain, for you, forever.,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它的 设计哲学

用户拥有并掌控自己的数据

几乎所有商业公司都明白 护城河理论 ,他们设计出专属于自己的数据格式,或者将数据存储在云端,保护自己竞争优势的同时,也绑架了用户。用户想迁移数据,啥?你说啥?别想了,闭着眼凑合过吧~

Obsidian 强调让用户拥有并掌控自己的数据。它是基于纯文本文件的,使用 Markdown 数据格式,用本地文件夹管理。纯文本 Markdown 文件有很多优点:

  1. 不挑操作系统,不依赖任何软件,就算没有 Obsidian,用户依然可以读取、修改自己的笔记,用户不会受限于操作系统和软件工具;
  2. 体积小,无存储负担,方便管理、备份、文件同步;
  3. 便于检索,相比于数据云端存储的笔记工具,本地文件的优势显而易见,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工作就能拥有良好的全局检索性能;
  4. 更好的版本管理,用户可以选择 Git 做版本管理,精确到每一行的改动;
  5. 方便批量处理,重复的动作,借助插件程序一键搞定;
  6. 极简,专注于内容,Markdown 语法简洁,写作效率极高,只需插入简单的字符,就能实现加粗斜体删除等;

跨平台、平台化、开放性

Obsidian 是一个跨平台的、平台化的桌面应用程序,使用 Web 技术 Electron 框架构建,优点是:

  1. 对用户来说,不管你的工作平台是 macOS、Windows 或者 Linux,都能使用它,且体验一致;
  2. 基于 Web 的技术,借助浏览器生态中丰富的工具链,Obsidian 可以轻松实现对 MermaidLaTeX 特性的支持;
  3. 亲 Web 的技术选型,笔记能便捷地插入链接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网络资源,也能轻松转化为 HTML(网页)、PDF、Word 或者思维导图等。用户可以毫不费力地把笔记发布在互联网上,比如
  4. 平台化设计,丰富的插件和主题,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流程订制笔记功能;
  5. 对开发团队来说, 一次编写,到处运行 ,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产品的核心功能,加速项目迭代;
  6. 但也不是没有缺点,毕竟又装了一个浏览器进去,吃内存大户。

免费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对个人用户 100% 免费,免登录,开放的插件系统和 API,以及社区支持。免费的,还要啥自行车?由于笔记系统的开放性,即使收费的增值服务(文件同步、笔记发布上线),也(会)有开源的替代方案,当然如果你想节省时间和精力,可以选择付费。

我的 Obsidian 使用心得

遵循基本原则:连接

前面讲到,要转变思维,不是分类,而是连接。转变思维方式需要主观改变,再配合一些书籍、文章主动去学。关于记笔记也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,有国外的网友总结了 12 条卡片笔记原则,非常有指导意义,强烈推荐。

官方的 指导手册 ,属于第一手资料,必看,尤其是这篇 Obsidia 介绍

下面是我收集到的其他资料,希望能帮到你:

保持简单

首先是保持文件结构简单。Obsidian 通过本地文件来管理数据,你可以轻松地在笔记文件夹下创建很多子文件夹,对文件分门别类,千万不要!忘了吗?不要分类。

想象一下,假设你将笔记附件按文件类型保存,每次添加附件,比如 pngmp3,你都要手动拖到对应的文件夹下。假设你创建了不同主题的文件夹用来存放笔记,每次添加笔记,大脑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:我该把这条笔记放在哪个主题下呢?

决策是最令人疲惫和厌倦的工作之一。这也是为什么,像乔布斯这样的人总是牛仔裤搭配黑色上衣,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早上少做一个决定,把更多的决策力资源留给正真重要的事情。简单让你更加专注,Less is More,少即是多。

下面是我的文件结构,笔记直接置于根目录下,附件置于 asstes 文件夹,出于版本管理的考量,我新增了一个 papers 文件夹,用来保存不纳入版本管理大文件。

.
├── .git # git 自动生成,用于版本管理(隐藏文件)
├── .obsidian # Obsidian 自动生成,存放设置、插件、主题等(隐藏文件)
├── asstes # 附件文件夹,用来存放图片、音频等资源
├── papers # 保存不需要进行版本管理的文件,比如 pdf 等大体积文件
├── 笔记-A.md
├── 笔记-B.md
├── 笔记-C.md
└── 其他笔记.md

采用 All In One 的文件管理方式,如何检索文件呢?我的做法是:

  1. 当下专注的笔记,请使用 星标 标注;
  2. 使用 快速切换 功能,切换最近笔记;
  3. 快捷键 全局搜索 笔记;
  4. 进入 关系图谱 查找;

其次是构建极简工作流,不要让工具成为认知负担。Obsidian 认为,每个人的笔记流程不尽相同,不可能存在一种方式满足所有人,干脆将功能原子化,让用户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功能,通过插件进行拓展。这种平台化的设计思路,好处是订制性强,各有各的玩法,但也会吓到那些对计算机知识不那么了解的用户,强大的插件像魔术一样不可思议,那些无法理解的功能,只会让普通用户感到害怕。

保持简单总是对的,简单意味着控制,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套可靠的、标准化的工作环境,减少对注意力、意志力的损耗,不要为用不到的功能埋单,对于数量众多的插件,用时再学,即学即用,否则「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」。

立刻开始,正向循环

任何事情,开始都比较难,但只要你明白了背后的原理,立刻开始,起初需要点耐心,坚持下去,一段时间后,你会为你的收获感到惊讶。

使用 Obsidian 的好处是,它会帮你建立起一个直观的知识图谱。每添加一条笔记,会新增一个节点,每一次连接,都会形成网络,你能切身体会到一种看得见的成就感。笔记从散落的星星点点,发展成网络结构,这种反馈带给人的惊喜,绝不亚于站在运动会的领奖台上。

正向反馈带来正向循环,你会在一个又一个小惊喜的激励下完成知识管理,而笔记最终带给你的是系统化的思维和认知水平的提升。

总结

Obsidian 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,它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工具,它将数据的掌控权交给用户,真正做到了 Let Tools Be Tools。

人们常说工具是人类肢体的延伸,但从另一个方面讲,人们创造出来的工具,往往也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最好诠释,工具背后蕴含的道理,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工具的使用者。

本文作者:杨奇的博客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,非商业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(作者、原文链接)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。
杨奇的博客 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杨奇的博客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