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德国的比勒费尔德大学里,有这样一件物品,它由六叠木质的柜子组成,每叠有四个抽屉,每个抽屉都装满了写满字的纸片,人们将它置于展台上,用玻璃罩起来,供人参观。
这难道是一件名贵的家具?并不是。
它只是一组普通的柜子,柜子的主人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、思想家 尼克拉斯·卢曼 ,而柜子里面存放的纸片,是卢曼一生的学术成果——卢曼的笔记。
卢曼的一生硕果累累。在他近 40 年的研究中,出版了 70 多本书和 500 多篇学术文章,内容涵盖法律、经济、政治、艺术、宗教、生态、大众媒体甚至爱情等各个学科,而且他的书并不是胡编乱造,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,也正是这些经典的著作,让卢曼成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。
卢曼既没有写作困难症,也没有写作焦虑症,许多人都惊叹于卢曼的高产。在他去世前不久,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卢曼,问及为何能出版这么多的作品时,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 Zettelkasten:Zettelkasten 是他的生产力引擎。
Zettelkasten 是德语,Zettel 是纸条、纸片、卡片的意思,Kasten 是盒子、箱子的意思。Zettelkasten Method 指卡片盒笔记法。
卢曼的笔记由 90000 多张卡片组成,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·F.K.施密特(Johannes F.K. Schmidt)对卢曼的工作流程做了大量研究,他发现,卢曼使用这种独特的归档系统,让他系统地组织了大量学科的读书笔记,为他的理论成果和大量出版物奠定了基础。
2017 年,一位名叫申克·阿伦斯的德国作家将卢曼做笔记的方法写成了一本书,这本书被迅速被翻译成了各国语言,英文名叫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,2021 年 7 月,被翻译成中文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。Zettelkasten 已经成为一套管理知识的方法论。一些爱好者甚至成立了专门的 网络论坛 ,并开发了课程,教大家如何做笔记。事实上,这套方法是透明的,并没有什么秘密,每个人都能学习,用来管理知识。
我们的笔记系统有什么缺陷?
几乎每个人都记过笔记,你可能尝试过多种记笔记的方式:
- 你曾在纸质笔记本上记笔记,
- 你曾在书本的空白区域记笔记,
- 你曾用手机 APP 来记笔记,
- 你曾使用类似微软 Word 这样的文字处理软件来记笔记,
- 你画过思维导图,
- 或者你在办公桌、显示器上贴满了纸条。
以上所有方法,都有一个问题:无法在笔记之间建立连接,无法形成系统。
贴在办公桌上的便签是日抛笔记,用完就丢。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,由于本身装订成册,内容固化在不同位置,就像混凝土中的石头一样,无法灵活重组。而写在书本空白区的阅读心得,会随着阅读结束,一起被放回书架。使用传统的文档软件,也好不到哪去,不一而足。
那绘制思维导图呢?不得不说,思维导图与卡片盒笔记法比较接近了。思维导图可以建立词条的连接,也能直观地呈现词条之间的关系,但是,它只适合呈现少数内容之间的关系,它无法承载过多的内容,你能想象将卢曼的 90000 条笔记绘制在一张思维导图上的场景吗?
建立庞大的知识图谱,准确地反映笔记卡片之间的联系,这正是卡片盒笔记法的优势。
卡片盒笔记:为每条笔记分配唯一的编号
卢曼在写笔记卡片的时候为每一张卡片分配了唯一的编号(ID),编号由数字和字母组合而成,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,它的作用是为了方便把独立的卡片连成网状结构。
日常阅读、思考的过程中,将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,在卡片的一角,为卡片添加一个唯一的编号,第一条笔记的编号为 1
。如果你想添加一条与 1
无关的笔记,那么将新笔记编号为 2
,以此类推。
如果下一条笔记是对卡片 2
内容上的补充,我们以 2
为起点创建分支,将卡片编号为 2a
,插入到卡片 2
与卡片 3
的中间。如果还有一条笔记与 2
相关,但与 2a
关系不大,那我们将新笔记编号为 2b
。
如果又有笔记对 2a
进行补充或者评价,那么将新笔记编号为 2a1
,以此类推。这种用数字和字母间隔的方式对笔记进行编号,能够在内部分支出无限多的序列和子序列。
随着卡片增加,卡片与卡片之间可以建立更复杂的联系。现实中,知识绝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互相交织的,只要内容含义上有关联,就可以相互引用。
笔记越多,内容越丰富,笔记之间的关联性也越强。按上面 ID 之间的关系,我们将卡片按照下图顺序放在盒子里。
引入编号系统,带来的好处是:
- 方便笔记连接:笔记有了唯一的编号,卡片之间才能互相引用,连接是建立知识图谱不可缺少的功能。
- 笔记可以有机生长(organic growth):随着内容不断增多,添加新笔记对过去的内容进行补充变得非常容易——添加分支即可,笔记发展的过程,如同树苗成长,从只有几个枝杈长到枝繁叶茂。
- 方便提取笔记:卡片笔记并没有严格的顺序,笔记互相引用,形式上是种网状结构,这种编号方式,将相关的内容就近收纳,方便提取。
如果卡片盒里只有 10 或 20 张卡片,迅速找到想要的笔记并不费力。随着笔记越来越多,当笔记的数量超过类似邓巴数的限度时,仅仅依靠记忆、卡片之间的联系,查找笔记将变得非常困难,这时,建立索引就十分必要了。
卡片盒笔记:建立索引
卢曼的笔记中,有专门用来建立索引的卡片,大致分为两类,关键词索引和主题索引。
关键词索引
卡片盒笔记是一个没有固定顺序的系统,寻找特定内容的笔记可能会无从下手,而关键词索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。下图是卢曼笔记系统中的一张笔记索引表:
功能上类似字典的目录,关键词索引是一个纯粹的入口列表,每个关键词后面有一个或者几个 ID,入口 ID 所标识的笔记一定是与关键词最紧密相关的。当你找到了入口,就能通过笔记之间互相引用的关系,发现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体系,就像上网时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,有了入口,你就可以在笔记中冲浪了。
卢曼的笔记系统中,用索引卡片来连接所有笔记是不现实的,也没必要,关键词的索引目的,只是为了快速找到笔记的位置而已。
主题索引
当一个主题发展到需要概述的程度时,通过收集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内容,用简短的话说明笔记上是什么内容,用一张新的卡片,对主题进行概述,这就是主题索引。这种笔记有助于组织思路,构建项目框架,梳理内容的层次结构,也可以用来构建项目的初稿。整体看来,主题索引更像书籍的目录和概述部分,将分散的内容关联起来,在结构上划分层次,聚合成一个更大的元素。
笔记不是简单地收集与分类
人们倾向于收集大量信息而不对它做任何有用的事情。浏览器收藏夹塞满了各种链接,眼瞅着越塞越多,塞进去就没打开过。买了很多经典书籍,但”买书如山倒,看书如抽丝“。笔记中充满了粘贴复制的内容,甚至都没来得及咀嚼一嚼。下载了学科前沿的论文,保存在文件夹中,但它们很快也被遗忘,沦为数字灰尘。除了制造“读过”、“看过”的幻觉,收集本身不会对大脑产生任何帮助。
有一个词叫信息过载,是指人脑接受太多信息,反而影响正常的理解与决策。人天生喜欢给事物分类,分类能降低大脑负担。我们从小被教导,将玩具和书本放在各自的位置,将外套和内衣收纳在不同的抽屉,自然而然,我们也用同样的策略处理信息。但信息的复杂性可能让你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格子放进去,如果将信息强行置于一个“合理的位置”,反而让信息孤立起来,像字典和百科全书一样。
笔记系统应该帮助我们消化知识,同时保持面向未来的弹性,而不是将信息板结固化。在这一点上,卡片盒笔记做到了。
卡片盒笔记法的优势
减轻认知负担:信息过载,人便无法正常思考。用卡片将信息记下来,当成为大脑卸货,只有脑袋空了,才能更好地思考。
帮助消化知识:很多时候写着写着,想法就通了,因为写写划划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。学习新知识时,不妨将自己的认识、心得写下来,用自己的话,描述学到内容。
注重连接,而非秩序:卡片盒笔记的组织方式,似乎缺乏清晰的秩序,它甚至看起来很混乱,然而,这是一个刻意的选择。卡片没有父级、子级的区分,每一张卡片都没有特权。卡片不需要装订,卡片之间通过 ID 互相引用,内容上互相联系,形式上彼此分离,形成了特有的网络结构。卡片之间是一种无序和有序的组合,任何一张卡片都可以被其他卡片引用,主题卡片又可以对笔记进行归纳整理,这种没有固定秩序的系统,让笔记保持了面向未来的开放性,
更符合大脑科学:罗杰·斯佩里对人脑的研究,揭示了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。左右脑擅长的思维侧重点不同,左半脑擅长排序、逻辑等抽象思维,右半脑擅长艺术、图画、音乐等形象思维。卡片笔记法很好地将线性思维和视觉思维结合起来,结合了左脑和右脑的思维特点,相比传统的笔记方式,卡片笔记法可以同时启动左右两个大脑。
功不唐捐:不管是当下的一点巧思、转瞬即逝的灵感,还是碎片化的阅读心得,抓住它,不要让它溜走。就算笔记无法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,也会成为未来的知识储备,真正用到的时就不必感叹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。
从小处着手,提高工作效率:你一定会遇到大到让你不知从何下手的项目,比如毕业论文,一个课题分享,或者写一本书。面对庞大的项目如同大海捞针——无从下手,不妨退一步,将它拆分成多个小任务。比如每天阅读不同的文献资料,写阅读笔记,最后再将笔记概括起来,一张一张地积累笔记,相比于直接死磕项目,挫败感会小得多。而且从小处着手,也更容易让你进入心流状态,效率更高。
形成全面的思维框架:谚语说“拿着个锤子,看啥都像钉子”,越是认知不够全面的人,思想越容易偏向激进。通过卡片盒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过去的想法,不断地去审视过去,总会发现矛盾、悖论和对立。矛盾可能是我们对一个问题思考得不够透彻的标志,或者,应用了不同的思考模式,有了对比才能有改进。
更有创造力,让你更好地思考:卡片盒笔记法让你轻松地在过去的想法和未来的想法之间找到联系,这让 Zettelkasten 成为一种无比强大的创造力工具。创造力不单单是连接想法,所有新颖的创意都是基于已有的想法而成。新卡片与旧卡片建立联系,不同时期的观点碰撞,都会引发新的思考,迸发灵感。
卡片盒笔记的原则
国外有作者将卡片盒笔记的使用原则总结得非常系统,翻译如下:
- 原子性原则:这个词是 由 Christian Tietze 创造的,一个笔记只表述一个内容,这样笔记连接起来的指向性更加明确。
- 自主原则:每个笔记都应该是独立的,自成一体,包含完整含义,这使得笔记可以独立于相邻位置的卡片进行移动、延伸、分离和串联,就算脱离原始上下文,依然能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读性。
- 始终记得链接你的笔记:无论何时添加笔记,请确保将其与内容相关的笔记链接,避免断连,正如卢曼本人所说:“每一个笔记都是引用和反向引用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元素,笔记的质量就是取决于这个网络,没有被链接起来的笔记,将被 Zettelkasten 遗忘。
- 解释你为什么要链接笔记:每当你通过链接连接两个笔记时,一定要简要解释你为什么要链接它们。否则,多年后当你重新查看笔记时,你可能忘记连接它们的原因。
- 用你自己的话:不要复制和粘贴 。如果你遇到一个有趣的想法并想将其添加到你的 Zettelkasten 中,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该想法,确保多年后你还能理解。不要把你的 Zettelkasten 变成一堆复制粘贴的信息。
- 保留参考文献:始终在笔记中添加参考文献,以便你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从哪里获得的 。这可以防止抄袭,并使你以后可以轻松地重新访问原始来源。
- 将你自己的想法添加到 Zettelkasten: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,请将它们作为笔记添加到 Zettelkasten,同时牢记原子性、自主性和链接需求的原则。
- 不要担心笔记结构:不要担心将笔记放在整齐的文件夹中,或者按照先入为主的类别进行归类。正如施密特所说,在 Zettelkasten 这张笔记网中,每一个卡片都没有特权地位,也没有顶部也没有底部,让组织有机地发展。
- 添加关联笔记:当你注意到看似随机的笔记之间的内在关联时,请创建关联笔记,该笔记的目的是将其它笔记链接在一起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- 添加大纲笔记:随着想法开始合并为主题,创建大纲笔记。大纲笔记是只包含一系列指向其他笔记的链接的笔记,将其他笔记按特定顺序排列以创建故事、叙述或论点。(主题索引)
- 从不删除:不要删除旧笔记,相反,链接到一条新的笔记去解释旧笔记有什么问题。这样,你的 Zettelkasten 将反映你的思维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,这将防止 事后偏见。此外,如果你不删除,你可能会重新审视那些可能最终证明是正确的旧想法。
- 大胆添加笔记:你的 Zettelkasten 中永远不会被信息塞满,而且,你将添加那些不会立即使用的笔记。就算添加更多笔记也不会破坏你的 Zettelkasten ,或干扰其正常运行。要知道,卢曼在他的 Zettelkasten 中有 90,000 条笔记!
让笔记成为生产力引擎
江郎才尽的规律不适用于卢曼,近 40 年的职业生涯,始终保持着“文思如泉涌”的状态,甚至在他去世后,人们将他办公室里快完成的手稿整理出来,又有六七本有关宗教、教育、政治等不同主题的书以他的署名出版。
卢曼的卡片盒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,卢曼曾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他的笔记系统,有时称它为 谈话伙伴 ,有时将它描述为 第二存储器、控制论系统、反刍动物或化粪池 。
卢曼的学术生涯,都围绕卡片盒展开,卡片盒不仅用来吸收知识、存储知识、消化知识,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卢曼产生洞见和灵感,它是思想结晶的地方。这就是为什么说,卡片盒笔记不是信息工具,而是思维工具,是知识管理的方法论,更是一套智识生产的架构。
谁在用 Zettelkasten 系统?
德国作家迈克尔·恩德(Michael Ende)拥有一个 Zettelkasten,1994 年,在他去世的前一年,出版了《迈克尔·恩德的卡片盒:草稿和笔记》,这是一本选集,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一些文章以及卡片中的洞察和箴言。
美国作家安妮·拉莫特(Anne Lamott)在她的《Bird by Bird》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索引卡。澳大利亚作家凯特·格林维尔(Kate Grenville)在《The Writing Book》的一章中专门介绍了使用 "成堆 "的笔记作为写作过程的一部分,她说,编剧经常使用索引卡来组织他们的脚本。
二十世纪的美国喜剧演员菲利斯·迪勒(Phyllis Diller)有 52000 张 3×5 英寸的索引卡,琼·里弗(Joan Rivers)斯有超过一百万张 3×5 英寸的索引卡,鲍勃·霍普(Bob Hope)有 85000 页的文件,乔治·卡林(George Carlin)也因拥有许多写满笑话的卡片而闻名,他们经常用碎纸片、收据、洗衣单和火柴盒来记笔记。
美国总统罗纳德·里根(Ronald Reagan),将他经常用于演讲的名言警句保存在一个卡片集里。
嘻哈歌手埃米纳姆(Eminem)在《60分钟》节目中接受安德森·库珀的采访时,展示了他装满废纸、酒店的文具、散页纸和几张黄色法律便笺的滑轮箱,其中包含单词、短语、歌曲、诗歌和笔记,保存在一个有硬边的大箱子里。
诗人李贺
去年,和一个朋友闲聊,他说卡片盒笔记法让他想到了唐代诗人李贺,李贺又被称为布袋诗人,《新唐书 · 李贺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
李贺字长吉为人纤瘦,通眉,长指爪,能疾书。每旦日出,骑弱马,从小奚奴,背古锦囊,遇所得,书投囊中。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,如他人牵合程课者。及暮归,足成之。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,过亦不甚省。母使婢探囊中,见所书多,即怒曰:“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!”
——《新唐书·李贺传》
译文:李贺,字长吉,长得单薄削瘦,双眉相连,手指很长,能快速写出诗文来。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,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驴子,带着一个小书童,背着又古又破的丝囊,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,就写下来投入丝囊中。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,就像别人按题目牵强附会写作那样。等到晚上回来,就整合成一首诗。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,每天到母亲处探望也顾不得问候一声。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,见写的稿子很多,就心疼嗔怪道:“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!”
这个典故刚好是成语“呕心沥血”中的“呕心”的出处。从记载的描述看,李贺是先收集素材,后创作诗歌,而不是先命题,再遣词造句牵强附会。李贺的创作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作方式,这正是卡片盒笔记法的特点。若不是英年早逝,李贺一定能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。
卡片笔记写作法
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,2021 年 7 月,被翻译成中文。作者是来自德国的申克·阿伦斯,本书系统地解释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,适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和学者、非虚构类写作者及从事阅读、思考、写作的个人。掌握了这个方法,我们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——思考、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,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、资料或参考文献上。
在一次采访中,卢曼谈起编制笔记卡片的缘由:“我启动索引卡的原因很简单,我记性不好。起初,我将记有笔记的纸条插入到书本中,这导致书籍装订损坏。后来,我尝试用文件夹保存,随着笔记增多,文件变得越来越厚,我再也找不到任何想找的笔记了,大约 1952 年或 1953 年起,我开始编制索引卡文件,因为对我来说,很明显我必须为一生的研究和写作做计划,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一本书。”
我建议你在阅读时手里拿只笔,在小本子上记下你觉得常见的或可能有用的简短提示,因为这将是把这种痕迹印在你的记忆中的最好方法。
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,我在上面记下看过的某些内容后的想法,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。看完书后,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,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。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。
第一条规则是,如果你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实,并试图硬凑起来使用,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。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,那么你就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。你的脑子里必须有一些思维模型,你必须把你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运用到这些模型里。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,一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,以此应付考试,那么,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都会失败。你必须把经验融入许多模型组成的框架中。
我曾经在许多年里,都遵循着这样一条金科玉律,即每当我遇到与自己的结论相反的已发表的事实、新的观察和思想时,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立即把它们记下来。因为我根据经验发现,这种事实和思想比我喜欢的那些更容易从记忆中溜走。由于这种习惯,很少有人对我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,至少我没有发现过。